【编者按】为弘扬先进、表彰典型,本公众号自2023年通过系列报道展示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各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事迹。冀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全体国家公园人要学习他们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坚守忠诚的品质。他们是一面旗,一把尺,使我们学有方向,比有目标。让我们以这些先进为榜样,团结一致,转变作风,奋力拼搏,在新的一年取得更优成绩。
解读余辉亮20载扎根林海的人生密码
巍巍神农架,千山万壑,林海茫茫,记录着几十亿年的地球沧桑,成为低纬度地带少有的地球物种基因库;人海之中,有这样一个人,名不见经传,毅然从江西一个叫修水的县城爬上这“华中屋脊”,探究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书写自己的物种传奇。他就是从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成长起来的“神农人才”余辉亮。
时光荏苒,20年艰辛只等闲,他把自己练就成爱山护山知山为山的自然科学专家,活成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一座地标。曾几何时,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云雾缭绕的深山,带着青春的热忱开始攀登自己人生理想的山巅。如今,他已经访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录下无数物种的坐标,把他们的生境数据和基因代码刻进脑海,把生命的根系与林海缠缚在一起。“神农人才”这份殊荣,不是对他人生履历的总结,而是对一颗与林海共频的赤子之心最郑重的加冕。
与山有缘:以赤诚拥抱自然
人世间,多少事会在冥冥之中形成惊人的缘:余辉亮出生地江西九江修水,跟神农架有太多相似之处,以至于你不得不认为,他注定会在这座大山里成就自己的人生。
修水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西部,地处幕阜山和九岭山山脉之间,是江西、湖南和湖北三省的交界地。余辉亮从小生长在这里,喝大山流来的清泉,呼吸大山里的清新空气,吃大山里生长的美味食物;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是湖北与重庆的衔接地带。
从幕阜山到神农架,余辉亮似乎独爱大山,习惯与大山同呼吸共命运。这里先不说他人生的抱负和理想,单说这选择,就与修水人血液里孕育着的朴诚勇毅、拼搏人生、不胜不休的精神一脉相承。修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就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10余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余辉亮从小在这里长大,在红色革命遗址上奔跑,耳濡目染革命先烈事迹,深受革命教育,幼小的心中早已种下为中华复兴而奉献自己的理想抱负。
初见余辉亮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科研专家。他穿着朴实,谈吐简要,低调谦和。然而,他确实是一个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矢志不渝的科学工作者。
初入林海:以热忱扎下深根
2005年7月,余辉亮告别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踏上了神农架的土地,成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一员。当时,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野外研究专班,需要补充专业人才力量。同年11月,余辉亮加盟专班,给团队习惯化驯服野生金丝猴群、破解金丝猴野外研究近距离观察难的瓶颈注入了专业力量。
彼时的科研站延续着伐木工人所住木板房的特点,全屋木造,墙壁四面漏风。余辉亮和队友们没有嫌弃这破旧的工作环境。墙漏风就用报纸糊起来,屋顶漏了就用木板钉上去。冬天靠捡拾柴火取暖,夏天与蚊虫为伴。他曾笑着对队友们说:“我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对神农架神往已久,高考报志愿是瞒着家长改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住在这里才真正地深入大自然腹地,也离研究对象更近。”
这一笑便是二十年。从青春岁月到不惑之年,他把家安在了林区,把心交给了大山生态。同事们说,余院长的办公室灯常常亮到深夜,要么是在整理野外监测数据,要么是在打磨科研项目申报材料。而更多时候,他的身影在山林间——清晨带着相机出发,傍晚踏着暮色归来,裤脚沾满泥土,脸上挂着疲惫却满足的笑。
心向猴群:以智慧破解猴研难题
神农架对于金丝猴来说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因为神农架是金丝猴活动的最东区域,神农架以东再无金丝猴活动的痕迹。而神农架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的一支,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研究神农架金丝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和研究这批国家宝贝是中国动物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课题。
金丝猴天生胆小谨慎,稍有动静便遁入密林。要研究金丝猴,就得能够不断近距离观察到他们,同时又不破坏他们的野生习性。如何实现连续、近距离、无干扰地观察它们是野外研究金丝猴的最大瓶颈。余辉亮主动请缨,加入金丝猴行为学研究团队,一头扎进了破解难题的征程。
大龙潭一带,海拔2500米左右,峡谷幽深,植物茂密,食物丰富多样,梅花鹿、林麝、毛冠鹿、中华鬣羚、黄喉貂、亚洲黑熊、红腹角雉等几十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这栖息繁衍,自然环境非常完美。一大群金丝猴常年生活栖息在这一带,团队决定尝试对这群金丝猴进行习惯化驯服。
为了缩短猴群对人类的警戒距离,他和团队在山林间日复一日地“蹲守”。从最初的500米,到300米,再到几十米,每一步突破都浸透着汗水。寒冬缺食季,他们反复尝试、改良投食种类与方法,终于让猴群慢慢放松戒备。当第一只猴子大胆取走团队投喂的苹果时,队员们满心欢喜,便为它取名“大胆”——这不仅仅是一只金丝猴的名字,更是科研突破的象征。
团队不断加强与猴群接触的频次,而猴群看到大胆吃了水果没事,也纷纷跟着大胆下树来取食。经过两年的持续努力,团队在大龙潭区域成功实现对80余只金丝猴种群的习惯化驯服。随着猴群与团队接触正常化,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搭建起野外研究基地。
队员们为每只猴子命名,细致记录社群结构、等级关系、行为习性等第一手数据,拍摄了海量珍贵影像——这些成果,为金丝猴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倾心研究:让成果惊艳业界论坛
二十年深耕,余辉亮的科研成绩单熠熠生辉。他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凭借卓越成果,他斩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生态保护奖、4次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与山林相伴的日夜。野外调查监测是他的工作常态:在大龙潭基地观察金丝猴种群行为,在密林里小心翼翼地布置红外相机,捕捉野生动物生活镜头。蚊虫叮咬早已是“家常便饭”,早出晚归、凌晨加班更是工作常态。他常说:“生态数据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山林的检验。”
截至目前,他牵头安装的2000余台次红外相机,隐藏在林海深处,共捕捉到136种野生动物的身影。那些金丝猴嬉戏的画面、林麝穿梭的瞬间、白冠长尾雉振翅翩飞的姿态……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不只是藏在硬盘里的记录,而是林海生灵留给人类的印记,也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实证,更是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成果的真实而有力的佐证。这些资料为动物分布提供了依据,也为动物繁衍生息及生长情况研究提供了比较直观的数据支撑。
此外,他还深度参与了神农架国家公园自然生态馆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展览,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看见神农架的生态之美。
身体力行:以行动感化他人
对工作,余辉亮近乎苛刻地严谨;对同事,他像冬日暖阳,默默传递着温度。同事莫家勇说:“余院长在红外相机安装上,要求严得很——角度差一点、位置偏一点都不行,他总说‘相机对着动物,就得像我们看着它们一样认真’。节假日,他总是把值班的活儿揽过去,让我们多陪陪家人。他不说什么漂亮话,可那股子替人着想的劲儿,像阵阵清风一样实在。”在他身上,严谨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把对自然的尊重,化作了对工作的较真,也化作了对同事的体谅。
在大龙潭金丝猴科研基地,余辉亮也特别关心做课题研究的高校学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郑永奇说:“来这里一年多了,余院长常和我们一起野外观察,聊金丝猴习性、趣闻轶事,我们请教他任何研究问题都耐心细致回答,像老师,像亲人一样。”
只是对自己的小家,余辉亮总有亏欠。二十年来,聚少离多是常态,父母的牵挂、妻儿的期盼,都藏在深夜的电话里。儿子出生时,他在工作岗位上,临产当天才匆匆回到妻子身边;儿子在松柏读书,多数周末都是妻子张玲去探望;而他办公室的的灯总是亮到很晚。他总说:“神农架的生态保护,需要有人守着。”
初心不改:让研究保护永续传承
“神农架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能在这里工作,我很荣幸。”谈及二十载伏山研究的意义,余辉亮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他说,未来还要继续站在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的一线,把本领练得更扎实,把神农架的生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神农架建设添砖加瓦。
“有人问我,干了二十年了,干够了没有?我说,生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这个任务从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是跟着林海的年轮一起生长的使命。”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林间风雨的力量,“神农架的每棵树都在扎根,每只金丝猴都在生长繁衍,我这双眼睛、这双手,也得跟着它们的节奏,把监测的网织得更密,把保护的墙筑得更牢。”
余辉亮的可贵之处不在某个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在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在林间蹲守的静默里,在修改数据的专注里,在对年轻人的叮咛里,在对家人的歉疚与对林海的执着里。他用执着告诉我们:所谓传奇,不过是把一件事、一片林、一群生灵,时刻放在心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那份“人猴相依”的温暖,那片与林海共生的赤诚,终将在神农架保护史上孕育出更加璀璨的华章。(文\房泽洋 何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