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之际,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国家公园法治建设研究,促进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仑教授达成合作,成立“尹仑专家工作站”。
作为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以及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神农架不仅是全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更被誉为北纬31°的“绿色奇迹”。这里拥有北半球保存最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以及该带谱内规模最大、海拔最高、保护最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构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生态图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神农架成为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王国:它同时拥有“地球之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被誉为“地球免疫系统”的丰富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是中国特有植物属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和活化石聚集地。目前已发现维管束植物4329种、野生脊椎动物749种。其中,珙桐、红豆杉等9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丝猴、金雕等1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神农架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堪称自然的绝版杰作。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之一,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自设立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生态保护举措。通过整合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管理机构,建立起“局机关—管理处—管护中心”三级管理体制,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颁布并实施《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配套严格执行保护管理制度,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神农架还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借助无人机、智能视频监控、红外相机和标准化巡护路线等,实现对森林火情、动植物动态及人为干扰的全天候监测与精准预警。通过科学划定四大功能区,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生态修复与物种保护方面,神农架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保护1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9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设立60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与退化林修复等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超过350万株,修复退化林32.7万亩,封山育林108.86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1.16%。借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和外来物种清除等举措,有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以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为例,其种群数量从1990年的501只增至2024年的1618只,栖息地面积也从164平方公里扩展至401平方公里,充分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扎实成效。尽管神农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03%,却分布有全国11.7%的维管束植物和8.95%的脊椎动物,生态地位至关重要。此外,神农架还深化区域协作,推动成立“鄂西渝东陕南自然保护地联盟”,加强与巫山、竹山等九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联防保护,进一步优化旗舰物种栖息环境,提升协同防控能力。在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和科研监测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化,促进了生态保护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与完整性,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另一方面,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积极探索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通过与企业、乡镇共建共管、协同发展,社区居民逐步从“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转向依托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致富的新路径。他们主动参与自然生态保护中,在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下,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居民收入显著提升,管理效能也大幅增强,为保护地发展模式创新贡献了“神农架方案”。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已与辖区内5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签订《村集体资源管护协议》,每年投入经费350余万元,设立生态管护和公益性岗位,聘请400名生态管护员,引导村民投身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管护岗位“促保护、增收入、稳就业”的作用,累计为农村提供务工岗位1万余个。在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支持下,国家公园还协助社区发展生态产业。例如:支持木鱼镇青天村茶厂更新设备,带动百余户茶农实现户均增收7000元;在大九湖镇推广林下种植和生态养殖,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在神农架金丝猴活动区周边村扶持药材合作社,村集体种植药材、花椒等。这些措施既改善了民生,也进一步激发了居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尹仑是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南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生态知识研究”带头人。扎根西部地区20多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尹仑教授专注于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等实践工作相结合,探索了多方参与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和基于传统知识的旗舰物种社区保护地模式。工作站成立后,将在双方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整合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力量、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社区,形成“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的多元协同保护机制,聚焦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特点,重点推进九大任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实践经验研究;开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法治建设研究;探索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建设模式;开展生态共生关系中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各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与价值研究;开展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基于当地社区生态文化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挖掘并整理当地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促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与其他保护地交流合作和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自然教育。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守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瑰宝,它不仅为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更是国民共享的自然课堂与精神家园。因此,有必要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开展深入研究,工作站将以此为契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推进九大任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文\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