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首页 > 保护行动 > 巡护记事

以文为桥护青山

发布日期:2025-10-10    来源: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

  怀揣着对神农架林海的向往与守护生态的初心,我入职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神农顶管理处,以文字材料岗位的身份,开启了“以文为桥护青山”的工作。这段时间里,我在字里行间触摸生态管护的脉搏,在山林巡护中感受守护这片“华中屋脊”的分量,既有初入岗位的成长收获,更有对“文字服务生态”的深刻思考。

  刚入职时,我对综合办公室的认知还停留在“处理文件、撰写材料”的传统印象里,然而真正接触工作才发现,这里的文字工作完全扎根于神农架的“森林属性”。约80%的材料都围绕这片2700余平方公里的林区展开——或是记录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监测数据,或是总结护林员巡山防火、古树名木保护的实效,或是梳理文明管护站建设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实践。这种“以文载生态、以文辅管护”的工作模式,让我彻底打破了对办公室工作的刻板印象,读懂了每一份材料背后的“护林使命”。

  初学时的窘迫仍历历在目。面对月度小结里的“巡护里程”“红外相机布设点位”,季度总结中的“物种监测频次”“防火隐患整改台账”,我总像隔着一层雾,连数据都要反复核对。第一次写“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工作小结时,大脑一片空白——没见过红外相机怎么捕捉动物影像,没跟着护林员走过长满箭竹的巡山路,笔下的文字自然空泛无力。直到跟着同事走进神农顶的山林,看他们蹲在崖边给古树挂保护牌,在冷杉林里调试能实时回传画面的红外相机,听他们说“防火期每天要走20里山,就怕一点火星烧了林子”,我才猛然醒悟:材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组数据,都不是凭空写的,而是护林员们一步一步在林子里“踩”出来的,是生态管护工作最鲜活的“脚印”。

  如今再写小结,看到“本月监测到黑熊、斑羚活动痕迹”,眼前会立刻浮现巡护员蹲在泥地辨认足迹的模样;写护林防火,会下意识核对重点区域的防控措施、社区宣传的户数;写文明管护站建设,会格外留意制度牌更新、绿化整改的细节。同事们常说,“写材料要像巡山一样——既要盯着眼前的‘树’,也要看着整片的‘林’,更不能忘了‘护林’的初心”。在他们的指引下,我渐渐褪去生涩,慢慢摸清了各科室的工作重点,这份与森林紧密相连的文字工作,也做得越发扎实 。这段日子让我更清晰认识到综合办公室的工作,既要“坐得住”——静下心打磨文字、梳理生态管护成效;也要“走得出”——走进山林跟着巡护、到监测点学习实操;更要“想得深”——把文字和珍稀物种保护、林区民生服务系在一起,让每一份文件、每一篇材料,都成为守护神农架绿水青山的“小小利器”。

  回顾短短一个多月的工作时光,神农架的山林教会我敬畏每一片叶、每一种生物——读懂了一株珙桐要长30年才开花,明白了护林员“宁愿自己多走十里路,不让林子受半点伤”的执着。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多跟着同事跑现场、学业务,把神农顶的生态家底摸清摸透;也会多琢磨材料、多请教经验,始终记着入职时那份守护林海的初心,在文字工作中践行生态保护的使命,为守护神农架这片华中生态屏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刘思雨)

版权归神农架国家公园所有电子邮箱:2673990569@qq.com综合执法大队举报电话:0719-3453368
地址: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楚林路36号安全须知  |  网站声明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鄂ICP备 18005077号-3
返回顶部